今天沒加班,繼續把阿里山之行給完成...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走沒多久,就會看到『阿里山閣大飯店』
旁邊就有賣一些土產和小吃(有烤肉乾的香味.. ),這個招牌是不是很有老街的感覺..
旁邊就是往姊妹湖和塔山步道的道路...
大家都在照,我也跟著照.
往阿里山的聖山(塔山)前進..
沿路上,綠意樣然,吸吐大自然的芬多精,煩惱憂愁一掃而空.
最後因為太遠了,所以就返回姊妹湖.
這是妹妹湖,水質清澈,可以看見湖光倒影
有兩間茅房,不對是兩間涼亭...這是姊姊湖.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關於阿里山姊妹湖的由來
新聞報導是這麼說的:
諒子與琴子出生在阿里山拉拉吉社,是財間監督的兩名愛女,財間夫人是附屬館的管理員。1941年荳蔻年華的兩姐妹時常在阿里山遊走嘻戲,她們最喜歡的地方,便是後來被稱為姐妹池的林班地。
當時有兩位健壯俊逸的少年,在窪池附近的苗圃工作;他們是來自員林的胡淡雲、胡淡霧兩兄弟。苗圃工作枯燥無味,然而,朝氣蓬勃的女子,卻教少年激昂的情趣,油然而生。不久少年便深深陷入少女白皙光滑的異族風情裡。
在雲來雲往的霧氣中,兩對少男少女年很快墜入情網。
妹妹與情郎在較小的水池幽會,姐姐與哥哥則在較大的池邊談情,她/他們的愛情,連周邊碩果僅存的紅檜都為之動容,而逐漸開花結籽。
然而,好景不長,姐妹倆的戀情被監督父親發現,為了阻止這段情,諒子姐妹將被遣回日本,每思及此,姐妹倆便熱淚盈眶。妹妹的眼淚裝滿了小池塘,姐姐的淚水覆蓋了大池塘。
倆姐妹被送回日本之後,落單的倆兄弟,從此無心工作,正日望著戀人的淚水發癡,最後為一解相思之苦,雙雙投入愛人的淚池中殉情。
故事並沒有就此打住,兩位癡心的姐妹,勇敢的擺脫家族束縛。可是當她們千辛萬苦舊地重返時,業已失去昔日所愛,傷心之餘,姐妹再度淚滿池塘,最後終於各自投入自己溫熱的淚池裡。
兩對戀人雖然結束凡間的戀情,但是她/他們的愛卻化做無數台灣紅檜;就在她/他們殉情之後,原已被砍伐的周圍林地,一夕之間冒出許多紅檜小苗。
為了紀念這故事,後來的人將此地取名為姐妹池,池畔也奇蹟地聳立欣欣向榮的天然檜木。
這種開花結籽愛情綿延的故事,讓熱戀中的男女趨之若鶩,傳說若要讓情人生死相許,只要在無人的時刻漫步雲霧裊裊的姐妹池,許下今生今世,便能靈驗。
只是,同樣殉情,為什麼不是兄弟池而是姐妹池?
1941年,阿里山仍是日本殖民地,日本姐妹的地位自然凌駕台灣兄弟之上。
然而,池,指的是積水的凹地;潭,是深的水坑。過去是「姐妹池」,不知為何後來成了「潭」?
注:阿里山區將近二十座山當中,沒有一座山叫「阿里」,卻有一座溫和緩行的山叫「飯包服」;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當中遊客最常覽勝的地方便是飯包服山。
【原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4年7月1日】
但是有人說是掰出出來的
沼平車站附近姊妹潭,相傳一對原住民姊妹因同時愛上一名男子,由於不願傷害親情,又對愛情無法忘懷,於是分投姐潭與妹潭而香消玉殞。這樣淒美的愛情故事還上了不少兒童故事書,但陳玉峰發現,竟是一名攝影師為了招攬自己在姊妹潭旁的拍照生意,掰出來的。
但是真相究竟為何?早已無從得知
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姊妹潭的名稱大多認定以鄒族姊妹的故事為主,不過實際上姊妹或是兄弟即表示二個很相近,成雙成對的意思,傳說的故事只是托以人之寄情罷了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(複製真好用......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