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間的四大喜事為“久旱逢甘露,他鄉遇故知,洞房花燭夜,金榜題名時”這是宋人洪邁在《容齋隨筆》裡傳世佳句,但是新房為什麼成為“ 洞房“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傳說1

從前有個縣官,愛讀詩文,樂於助人。但他有個脾氣,好爭強鬥勝。

這年正月,縣官路過一座小廟,發現廟門上貼了這樣一副對聯,上寫

經籤可超生,難道閻王怕和尚;

紙錢能贖命,分明菩薩是贓官!

橫批:虛無飄緲

縣官對這副對聯產生了興趣,問何人所寫。有人回稟:「此聯出自一個十八歲少年之 手。」

縣官便想見識見識這位才子,命衙役找來少年問道:

「你叫何名?」少年答道:「新郎。」

縣官見新郎舉止幹練、老成,出口斯文,便要和他比試比試。當面提出了很多問題,新

郎都一一答得無懈可擊。

最後新郎恭恭敬敬地彎腰一禮,問道:「民間男婚女嫁,須三媒六證。請教父母官,何

為三媒?何為六證?」

縣官聽罷,冥思苦想,只知道三媒中月老牽線為一媒,其他就不得而知了,羞得他面紅

耳赤。正在騎虎難下的時候,路旁閃過來一個十五六歲的姑娘, 她笑道:

「『媒妁紅線,過喜庚帖,定情之物』此乃三媒也。關於六證嗎?諸位請等一等。」

她不慌不忙地到村子裡拿來了『米升、剪刀、尺子、鏡子、算盤和秤』,縣官一見似有

所悟。

> 姑娘又對新郎說:

> 「要知五穀雜糧有幾何,以米升為證;

> 衣褲帶履從何來,以剪刀為證;

> 一絲一縷知多少,以尺為證;

> 喜怒哀樂情如何,以鏡為證;

> 事物輕重分緩急,以秤為證;

> 年月盈缺何為憑,以算盤為證。」

>

新郎對姑娘的回答十分欣佩,縣官也稱讚她聰穎過人。問她叫什麼名字,姑娘回答

說:「卑女姓辛名喚辛娘」。

縣官看『新郎』和『辛娘』乃是天生的一對,便出面作媒,二人愉快地接受了。但辛娘

提出一個條件,要新郎三天內蓋一間,『不用門窗,不用房梁,片瓦不見,寸木不生,

天生地長』的新房, 新郎欣然允諾。縣官不明其意,迫於面子,不好直問,只好到時

再看是啥典故。

三天後,新郎、辛娘拜天地,請縣官來作客。他見新郎高高興興地將新娘抱進了一間

冬暖夏涼的岩洞, 洞口上用紅紙寫了兩個大字『洞房』。

從此,民間婚娶事,新人住的地方就叫『洞房』了。

 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傳說2

聽說,這是我們祖先軒轅黃帝規定下來的。

黃帝戰敗蚩尤,平息了戰爭,建立起部落聯盟,制止了群婚,結束了野蠻裏代,人類文明時代最初就從此開始了。

過慣群婚的人類時代,一下子要改成一夫一妻制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!這在五千年前,恐怕也是一場偉大的革命。

這對剛剛統一了的部落聯盟來說,群婚制度存在著極不利於團結的因素,經常發生搶婚事件,不光男搶女,也有女搶男。

新聯盟的部落之間,經常為搶婚發生打架鬥毆。

時間一長,矛盾必然激化,部落之間又有重新分裂的可能。

黃帝為這件事經常愁眉不展。他找來身邊的大臣常先、大鴻、風後、力牧、倉頡等人。

多次商議如何制止群婚,建立一夫一妻制,大家誰都沒有想出一個可行的辦法。有一天,黃帝隨同一群大巨巡察群民居住的洞穴是否安全。

突然發現一家人住著三個洞穴,為了防止野獸侵害,周圍用石頭壘起高高的圍墻,只留下一個人能出進的門口。

這個發現立即引起黃帝的興趣。當天晚上他就召來身邊所有的大臣。

黃帝說:「我有個制止群婚的想法,說出來讓大家都議論一番,看行不行」。眾臣都叫黃帝快講。

黃帝說:「今天咱們看了群民們居住的洞穴,我想,制止群婚的唯一辦法,就是今後凡配成一男一女夫妻,結婚時,先聚集部落的群民前來祝賀,舉行儀式,上拜天地,下拜爹娘,夫妻相拜。

然後,吃酒慶賀,載歌載舞,宣告兩人已經正式結婚。

然後,再將夫妻二人送進事前準備好的洞穴(房)裏,周圍壘起高墻,出入只留一個門,吃飯喝水由男女雙方家裏親人送,長則三月,短則四十天,讓他們在洞裏建立夫妻感情,學會燒火做飯,學會怎麼過日子。

今後,凡是部落人結婚入了洞房的男女,這就叫正式婚配,再不允許亂搶他人男女。

為了區別已婚與未婚,凡結了婚的女人,必須把蓬亂頭髮輓個結。

人們一看,知道這女人已結婚,其他男子再不能另有打算,否則就犯了部落法規。」

黃帝講完這個主張,立刻就得到馬屁常先,狗腿大鴻,附庸力牧等人的支持。

眾群建議叫倉頡寫個法規,公佈於眾,這個主張很快就得到各個部落群民的支持擁護。

人們都爭著為自己兒女挖洞穴(房)、壘高墻,凡兒女們一婚配,舉行儀式後,就把他們送入洞房。

群婚這一惡習就這樣逐漸消失了。

但是,千百年來的習慣勢力,是最可怕的勢力,根深蒂固,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徹底改變過來。

也有一些群民一時不習慣一夫一妻制夫妻生活。

據說,有一對狩獵能手,男的叫石礅,女的叫木苗。兩人由雙方家長說好婚配。舉行婚禮後,雙雙送入洞房。

生活了不到十天,石礅開始覺得整天只陪伴一個女的,有啥意思,還不如群婚好,喜歡哪個就陪哪個,一天可找兩三個。

木苗也覺得入了洞房不自在,整天陪著一個男人過,實在沒樂趣,不如群婚自由自在,看上哪個男的就相愛幾天。

過幾天不喜歡了再找別的男人,多自由,由於兩人都產生不願過一夫一妻制生活的念頭,有天晚上,趁著深更夜靜,兩人雙雙越墻,各自逃跑了。

石礅和木苗都逃進了大森林,一時找不見有人煙的地方,心越急,路越迷。

身上又沒帶狩獵工具,生怕野獸侵害。

天亮後,又渴又餓,兩人不知不覺地又走到一起了。

為了保存生命,兩人只好相依為命。整天摘野果,採蘑菇充饑。

因迷路,一時走不出大森林, 真 不知如何是好?現在,他倆才意識到,眼下誰也離不開誰。

有一天,兩人實在又渴又餓又累,雙雙躺在一棵大樹下休息。

一群蜜蜂在他兩頭上嗡嗡盤旋。

石礅折了一根樹枝,左右亂打,

驅散蜂群。不料蜜蜂發怒,把兩人蜇得鼻青臉腫。

石礅發現蜂群是從樹縫裏鑽出來,取出隨身帶的擊火石,他叫木苗拾幹柴,迅速點燃一堆大火,他倆從火堆裏抽出火棍,朝著大樹身上裂縫,一個勁燃燒。剎那時,蜜蜂燒燬了翅膀,再也飛不起來。

火焰從樹縫伸進去燒燬了蜂巢,蜂蜜從樹縫滲流出來。

開始,他兩人不知流出是什麼東西,只是聞著芳香撲鼻,石礅用手蘸了一點,放進嘴裏用舌頭一舔,非常香甜。

他突然想到他的祖先神農氏,嗝屁前說的最後一句話.....『啊,這個有毒..』

他又叫木苗嘗了一次,二人斷定無毒,趕忙拾了一些樹皮,把流出來的蜂蜜全都盛起來。兩人只好整天在森林裏採蘑菇,蘸蜂蜜充饑。

就這樣在大森林裏度過了整整一個月,幸虧被黃帝手下狩獵能手於則發現,才把石礅和木苗救回來。

小兩口在大森林裏經過一個多月折騰,擔驚受怕,整天提心吊膽,只怕野獸前來襲擊。誰也不願分開,誰也離不開誰,夫妻感情越來越深,才 真 正懂得了愛情的滋味。

回到部落後,石礅和木苗再也沒有分開,小兩口從此建立起一個幸福家庭。這就是「入洞房與度蜜月」的來歷,一直流傳至今。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傳說3

過去,在一個村裡,住著個叫新郎的小夥子,他獨自一人,三間草房,靠開飯鋪過日子。新郎很有肚才,三里五鄉的人有了什麼難事都找他。他在自家門上掛了個牌子,上面寫著:“有志不在年高,無志枉活百年。”

有三個皮匠去趕廟會,這一天路過新娘的家門,看見“有志不在年高,無志枉活在年”的木牌子,感到稀罕。一個皮匠說:“口氣不小,進去看看。”

他們三人進門往裡一走,新郎趕緊出來迎接,禮貌地說:“三位老兄,來來來,屋裡坐。”他又搬凳子又倒茶,一陣忙活:“三位老兄,有嘛事?”“沒事,我們路過門口,見牌子上寫得挺文明,想請你辦件事,不知能不能辦到?”“讓人讓到底,送人送到家。你們有嘛事,儘管說吧。”

大皮匠說:“我想要太陽大的一個饃。”

二皮匠說:“我想要海大的一甕油。”

三皮匠說:“給我織路那麼長的一匹布。”

新郎聽了哈哈大笑:“三位老兄,得多長時間?”三人一商量,嗯,時間不有太長,夜長夢多,就說:“三天就要。”說完三人走了。

第三天,三人早早來了,進門就喊:“新郎在家嗎?”“在。”大皮匠問:“我要的饃,怎麼樣了?”新郎不慌不忙地說:“我給你把面發上了,你去量量太陽有多大,弄準了我再蒸。”大皮匠一聽傻了眼,忙說:“不要了,不要了,你愛蒸多大蒸多大吧。”

二皮匠說:“海大的一甕油,你做好了嗎?”“你把大甕搬過來,我就給你裝油。”二皮匠一聽,就說:“我本來想難為你,你倒難起我來,不要了。”

三皮匠又問:“我要的布,織好了嗎?”“你把路量量有多少丈多少尺,我織的時候好有個頭哇!”三皮匠一聽也哧一聲笑了,搖搖頭說:“不要了,不要了。

新郎知道他們有意難為人,看他們一個個沒話說了,才開了腔:“三位老兄,早聽說過你們見多識文,今天求你們辦點事。”“有嘛事,儘管說。”

新郎說:“我要六證,幫我買去吧。”

三人聽了,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都不知嘛叫六證,也不好意思問一聲。三人偷偷一商量,到別處把聽去,不能讓他看出咱們沒本事。

他們走到哪兒,打聽到哪兒,就是沒有一個知道的。這天來到一個山頭,這山叫黃花山,見一位挺好看的姑娘正洗衣裳。他們上前施個禮,說:“請問大姐,你們村的沒有賣六證的?如果有,要多少錢給多少錢。”姑娘一聽哏哏笑了:“我家就有六證。”

這位姑娘叫陳娘,也是個有才的女子。回到家裡,她翻箱倒櫃,拾掇出六件東西:剪子、梳了、鏡子、鬥、秤和算盤。又對三個皮匠解釋說:“裁衣裳剪子為證,梳頭梳子為證,容顏好不好鏡子為證,斤兩大小秤為證,過量米面鬥為證,結算帳目算盤為證,這就是六證。”

三人聽陳娘有條有理的一說,非常佩服她,說:“我們找了多少天,不想來你這找到了,要多少錢吧?”

“一分錢不要。只想問問你們是給誰找的?”

“給一個叫新郎的小夥子。”

“噢,以後有什麼事還來這兒找我。”

“那麼姑娘大名。”

“我姓倪叫倪娘。”

三人高高興興帶著六證回來了,見到新郎把東西一交說:“你看這是不是六證?”“是是,正好,在哪買的?”“在黃花山,一個叫陳娘的送給的。”“有多大歲數?”“十八九歲。”

“三位老兄啊,勞你們再跑一趟吧。”“行。”“給她帶上幾句話。”新郎說著,提筆寫道:“寅時想姑月偏西,菜在園中水在溪。家中有米無人煮,床上有枕少個妻。”下墜“新郎”。

他疊了又疊,折了又折交給了他們。

三人直奔黃花山,找到陳娘。她看完信笑了笑,拿出筆來寫了這樣幾句:“屋中無梁,沒檁沒墻,冬暖夏涼,天然一堵石頭墻。”

三皮匠回來,把信交給新郎。新郎拆開一看,哈哈大笑:“多謝三位老兄,這事你們甭管了。”

新郎多聰明!一看就知道,倪娘住在一個石洞裡,邀他去嚅。他急急忙忙打點了行裝去找倪娘。走到一座山上,在一個石洞前遇見一位姑娘。就上前施禮:“打聽個人,可曾知道?”姑娘說:“說吧,這一片兒有名有姓的我都知道。”“有外叫倪娘的,住在哪裡?”“你是……”“我叫新郎。”姑娘臉一紅:“我叫倪娘。”“你叫我好找!”“你叫我好盼!”

當天晚上,兩人在山洞裡成了親。新郎說:“你別叫倪娘了,不好聽,冠上我的姓氏,以後改叫新娘吧。”從這兒,人們就把新婚的男女稱為新郎新娘,結婚的第一天晚上叫入洞房。入洞房實際上是入山洞。三媒六證的說法,和冠夫姓也是從這兒興起來的....(小朋友,千萬不要信)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傳說4

秦朝時,秦始皇大興土木,建造阿房宮,並派大臣到民間強選天下美女。當時,有一位十分俊美而聰明的三姑娘,被強迫送進阿房宮。

但勇敢倔強的三姑娘不甘心過那被奴役蹂躪的黑暗生活就逃出宮外,直奔華山。當時,秦始皇焚書坑儒,無辜地迫害讀書人,讀書人被迫逃命。有個叫沈博的書生當時也逃到了華山。

  一天,姑娘和沈博相遇,倆人都衣衫襤褸,面容憔悴。他倆各自傾吐了自己的不幸遭遇,逐漸的生了愛慕之情,插枝為香,對天盟誓,結成為患難夫妻。在上無片瓦,身在密林的情況下,他們便以巨石下的一個洞穴為新居。夫妻倆情投意合,相親相愛,生活在一起,雖然生活困苦,但感到生活甜蜜。

  後來此事在民間廣泛流傳,後人對不畏強暴爭取自由的三姑娘產生了崇敬和懷念,便在華山山路沿途修建了不少寺院,每個寺院主殿都供奉三聖母的神位,這個三聖母就是三姑娘。

  後來一些文人有杜撰了象寶蓮燈,劈山救母等美麗多彩的神話和吟詠“洞房花燭夜,金榜題名時”等詩句,使“洞房”的傳說更加優美動人。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時間來到了現代,

某日上課時

 

老師問小明 : 「王小明,你知不知道阿房宮是誰燒的。」

 

小明 : 「老師, ...... 不是我燒的。」

 

放學之後,老師打電話到小明家

鈴 ~ 鈴 ~鈴 ~

 

老師 : 「 王 先生,今天上課的時候,我問小明,阿房宮是誰燒的,小明竟然跟我說,不是他燒的。」

 

爸爸 : 「老師,不好意思,我們家小明,笨歸笨,但是很老實,他說不是他燒,就應該不是他燒的。」

 

老師已經快失去理智了,換媽媽聽。

老師 : 「王媽媽,今天上課的時候,我問小明,阿房宮是誰燒的,小明竟然跟我說,不是他燒的。」

媽媽 : 「對不起, 麻煩 老師稍等一下。」

 

電話另一頭隱約傳來打罵小孩的聲音。

 

媽媽 : 「不好意思,讓老師久等了,小明已經承認,阿房宮是他燒的了,小孩子就是不打成器。」

小明在旁邊偷偷的哭泣說『我沒事幹麼燒 二房東 (阿房宮....)』

 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後來這位老師當上了督學.....

 

有天這位督學來學校,他要看看學生的實力怎樣

他又想起了阿房宮的故事...

於是就隨便挑起個同學起來問。

 

督學就問小華:「我問你,阿房宮是誰燒的呢?!」

小華很警張,他回答說:「報告督學,我不知道,但絕對不是我燒的!」

 

督學聽了很生氣,「阿房宮是有明的歷史古蹟呢,怎麼可以說不知道呢。」

 

於是督學就問在旁的主任:「你來回答好了,阿房宮到底是誰燒的呢?」

 

主任更緊張了,他說「報告督學,我敢保證小華絕對沒有說謊,而且阿房宮絕對不是他燒的!」

 

督學聽了更生氣了,他就問校長:「阿房宮是誰燒的呢?」

 

校長說:「報告督學,我一定會努力改進,從明天起,我們開始學校調查,阿房宮到底是誰燒的!

督學聽了十分感嘆,回到教育廳後提出報告,要求懲處該校的校長辦學不力!

沒想到教育部長看了以後批示:「燒了就燒了,不用太在意,本廳會撥款協助重建!」

 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中華民族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了,人們把結婚稱為「入洞房」,儘管人類從洞穴式居住過渡到今天的高樓大廈,但入洞房這一名詞至今仍未改變。

從來沒見過誰把「入洞房」改為「入樓房」。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 

結論:...阿房宮是誰燒的...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光哥哥 的頭像
    光哥哥

    打上領帶,繫上思念

    光哥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